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103 (第2/2页)
>“我竟未曾发觉。”他有些懊恼之色。我笑了笑:“这不足为奇,当局者常迷于处境,往往旁观者才可窥清。”公子缓缓颔首,没有说话。他靠在隐枕上,却没有像平日那样过不久就闭目养神。他望着窗外,神色无波无澜,眉间却有几分肃然。我问他:“公子在想什么?”公子道:“在想方才那茶棚中的人说的明光道。”“哦?”“此番出来的路上,我听人提过两三次。”公子道:“霓生,你可知晓他们来历?”我摇头:“不知,我与公子一般,也不过道听途说提起过罢了。”公子颔首。我看着他:“公子以为,明光道是些什么人?”“舍粥市恩,还能是什么人。”公子道,“如前朝五斗米道,亦藉灾荒而起,聚众作乱,成席卷之势。”我说:“可五斗米道者,入门须纳五斗米。而这明光道不然,乃是施米。”“殊途同归罢了。”公子淡淡一笑,“明光道宣称真龙救世,意欲何为,自不必想。”我说:“如此,朝廷不知么?”“朝廷?”公子道,“朝廷自是知道,不过不会现在动手。”我说:“哦?那是何时?”公子道:“蝗灾安稳之后。”我看着公子,笑了笑。有时,我觉得若想放心离开,还是要早早将公子教得精明些才是,时日无多,甚有紧迫之感;但有时,我又觉得公子其实不须我教什么,生在贵胄之家,有些事他可无师自通。“霓生,”过了会,公子又道,“这些日子,我总想起史记中的一句话。”“甚话?”“陈胜吴广起事之时说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。”我哂然,道:“公子怎想起这话?”“不过这些日子出门所见有感。”公子停顿片刻,道,“霓生,我在雒阳时,便已知晓这蝗灾,不过不是从朝廷里知晓的。”“那在何处知晓?”我问。“从荆州刺史邢绍处。”“哦?”“年前,荆州刺史崔勉告老还乡,是我母亲出力,让邢绍当上了荆州刺史。”公子道,“就在仲秋之时,邢绍送了五百金来,说是给我母亲的节礼。”我说:“知恩图报,自是应当。”“邢绍出身清贫,就算为官之后也无多产业,五百金从何而来。他送礼之时,正是蝗灾正凶之时,朝廷除开仓赈济,还拨了万金筹粮。让蝗灾仍是肆虐,流民四散。我在来路上,问过好些流民,荆州各地都有,皆言不曾见过赈济之物。”我哂然。他并非信口胡言。其实我知道,凡是灾荒,朝廷并非束手旁观,只是每有赈济,总是先肥了一群官吏贵胄。这乃是朝中人人心照不宣的规矩,只是没人会像公子这样觉得不妥罢了。“公子是觉得亏欠了那些流民么?”我问。公子看着我,少顷,浮起一抹冷笑。“我时常想,朝堂上那些人天天说着天下黎民,可他们所说的黎民,只怕不过是高墙大院中的那些人。”他缓缓道,“天下大乱,乃是天下人撬动。黎民不安,自是跟随号令者造反。到了那时,什么世家公卿亦不过粪土,我等便是陈胜吴广之属憎恶之人。”道理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