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32 众生之戏(大儒的劝告/兄妹亲情/父亲的暗示) (第1/3页)
殿内一时沉闷,韩非看方州不再言语,便想开口缓解,却见那儒生敛去先前正色,又回复初见时的轻松笑意。 “公子少年志气难能可贵,只是这善刀而藏也未必要追本溯源……”方州说着话就挑起眉梢,让他的人瞬间显出几分随性,“圣贤有意,观者在心,不妨做个歪解。” “刀是凶刃,握在手中若有不慎,难免自伤,更惹旁人疏远。善刀而藏是保全自身,也是伺机待发。公子有大节不夺之心,更需乘风而起之势。何不先归刀入鞘善虑修身,关键之时再攻其无备出其不意?” 韩非眼皮抽动两下,最后那句话既非儒门出典也非庄子本意。他思索一阵笑了:“司教在桑海也这般跳脱读书?” 方州点点头,又惋惜地说:“只是小圣贤庄的人大多敦厚中正,见不得我歪解书典,方某才更愿意出来游历列国。” 韩非的笑意更明显,他平日见多了端肃刻板的夫子学士,此刻这桑海来的大儒如此随性解书,倒让他觉着平易近人。 “司教所言颇为有理,先前所提公羊、谷粱二传,晚生愿闻其详,但别是司教歪解出的才好。”韩非笑着施礼。 “原典本意,方某岂敢言之不实。”方州抚须长笑,“谈书论道来日方长,公子此时喊我司教,才是实至名归。此前见过王上,还未谈定授业,这便要去回禀。” “司教为何不应?”韩非问。 “只因未见一人,不便权衡。”方州答。 韩非挑了挑眉,他没接话。 “公子此时想必明白。不见公子,方某怎知先前夫子所言有几分属实?若你当真是不胜教化的狂妄之徒,方某也不愿委曲求全。”方州看着韩非,这少年人已收去笑容。 “公子今日暂回,方某还要面见王上,明日便会在此讲学。”方州说着话,当先向殿外走,韩非跟在他身后也要离去。 儒生忽然回过头,温和出言。 “公子应该多笑,这是你的优势。”说完他便出殿径自而去。 韩非在原地怔了一下。他从小到大几乎独来独往,昔日韩安为公子,后来登王位,他都在内府或深宫读书,身边之人大多是近侍和宫人,相交最好的是年幼小妹。 韩安登位之前,有几年与他关系疏远,他那时认为自己年幼,不能为父亲分忧,便越发用心精研功课,想着来日崭露头角,可辅佐父亲。但等他的父亲夺得王位,他却只迎来噩梦一般的不伦之合。 这几年韩非身边围绕的,只有红莲与他亲情依旧,而亲生父亲对他百般折辱,宫内近侍或是趋炎附势,或是心怀不轨,他恍然发觉已很久不曾有今日这般与人正常往来。 他记得他的meimei夸他笑起来好看,但在他而言这是亲近的赞美。他也记得他的父亲数月以来曾多次让他笑,可他的笑却从未让韩安满意,没少挨罚。他又记起求见韩安的那晚,他对着禁军官长一笑,那时他从对方眼里看到贪恋欲望的迷离,让他只觉厌倦。 近侍传话大儒入宫,要他去拜见,他心生疑虑,见了大儒再看到他和血衣侯相识,更让他十分警惕。他多番试探,想要窥知些蛛丝马迹,但儒生所答却坦荡诚恳,对他的疑虑逐一解惑,也并没因为他的提问而产生龃龉,他思虑后发觉也许是白亦非故弄玄虚。 他现在仍不能断定方州与白亦非究竟是何交情,但他却知大儒有做学问的心胸,至少比上一位夫子强过太多。韩非想了想,还是静观其变,先求精闻读书课业。 方州有张开地举荐,又与血衣侯旧识,在韩宫做授业司教,自是一帆风顺。听闻桑海大儒前来韩宫讲学,听学之人不光有韩安未成年的子嗣,也有名门贵族的新锐之秀,治学殿倒是很久不曾人丁兴旺。 这位新晋司教风趣幽默,博览群书,时常能把同一件事在不同典籍中的记载,逐一摘取出来互为校对,去伪存真。又能把众人皆知的典故读出另一番新意,虽不是原典所表,却也别开生面。再加上他为人谦虚,口才甚佳,一时连原先听学经常昏昏入睡的王室公子,也都体验到旧书新谈的玄妙。 方州不强求听者背诵古书,却每日都会选择一节名篇,让他们撰写通读散论,他自己也同样撰文,隔日在殿上当场点评,与一众听学之人共同参详行文得失、遣词用句。每每发掘新角度,让听者觉出撰文的趣味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