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陈桥到崖山_转移视线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转移视线篇 (第2/3页)

/br>    俗话说三岁看到老,从这件事里完全可看出此人的素质:勇于决断,不顾一切的实施!他一生一直都这么做。不管对象是一只缸还是一个国家!不过奇妙的是:这样一个人,能把这些都隐藏得非常好。让人看到的一面是循循儒雅、知书达礼、非礼勿做的一位圣贤。而他本应是比唐介还要凶狠凌厉的官场屠夫!为什么会这样?只有两个可能:1当时北宋所有人都瞎了。2司马光本人官场功夫实在到家,一边凶狠一边让全民族敬爱。会是哪个原因?大家去想吧…

    说到这,貌似我有点唐突圣贤,和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司马大师的形象严重不符?到底怎样,让事实说话!世事纷繁杂乱,透过层层迷雾,我们会发现:整个立太子事件,就是司马光从外地官员进入京师官场的一场完美上位秀…

    范镇写第一篇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时,司马光还在西北的并州做通判。之所以离开封京城那么远,我们来回顾下他的仕途历程:司马光考中进士时才20岁,国家非常重视他,留在京城里做奉礼郎。这是殊荣,可他没接受,主动要求到边远南方去,理由很动人:他父亲司马池当时正在杭州做官。他的起步和包拯一样,化忠为孝,感天动地,一直在苏州做判官直到父亲去世。守孝结束,回到京城任职。不过很快就又出去了,司马光展现了他的另一面:绝对、完全、毫无保留地忠于领导。但大家请注意:这领导并不是那位叫赵祯的皇帝,而是当时的大宋独相庞籍!

    历史记载:司马光对庞籍就像对父亲司马池一样的爱戴和尊敬。这不是乱讲,有无数事实来证明!最重要两点就是:1庞籍在狄青升官事件里被梁适搞倒后,罢相来到西北当官。司马光放弃国家正规安排给他的工作,跟着老领导下放改造。就是这样,他才来到了并州当通判;2庞籍在西北继续倒霉,他像老朋友范仲淹那样继续向西夏纵深处修堡垒,这就是罪过,都和平时期了,你为什么还要再生事呢?而和平的表现。就是西夏小皇帝在他mama和舅舅的英明领导下,隔三差五向大宋边境出兵。没大胜利,可小便宜定要经常占!那么请问:庞籍应不应该对西夏防那么一手、修几个堡垒呢?但结果就是庞籍被一贬再贬,直到病死。这期间司马光牢牢站在领导身边,曾3次上书声明庞籍的过错里有他一份,请把处罚分过来一半!

    最动人的是庞籍死后,他穿上最正规衣服,请庞夫人到大堂上,像母亲一样接受他的跪拜,对庞籍儿子就像自己亲弟弟(《宋史.司马光传》:籍没。光升堂拜其妻如母,抚其子如昆弟)这在当时获得了所有人称赞及后世敬仰…

    只是很奇怪:庞籍之死,官方派专人治丧,赠司空,加侍中,谥号庄敏。每一样都是生荣死哀,人家生前是正牌宰相,为何弄得像家人无依无靠,如没司马光照顾。就会流落街头,惨不忍睹的样子?

    当然,我们可往好处想:领导死了,家里虽安康。但司马光对领导的爱,绝不会人走茶凉。做人要厚道,永远追随领导。对领导的亲人,比活着时还要尊敬和亲切…

    总而言之。无论如何,这是个多好的同志啊!从这时起,他就有了个在官场里超级值钱的头衔。以后他写信给别人时可这样落款——“您忠实的司马君实”

    6月20日,司马光紧跟着范镇上了第二道请立皇太子的诏书。且与此同时,司马光给范镇写去了封私人信件。信里说这是件真正的大事,除非不说,说了就要坚持到底“愿公以死争之”

    7月上旬,欧阳修、吴奎、吕景初等人也纷纷上疏请立太子。同时他们还把视线转向了当时另一大事——弹劾狄青!4年来,狄青让每一个大宋文人都坐立不安,如芒刺在背!每次他上街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